重庆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食品工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重庆食品工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科学地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全面提高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发展机遇下,我市食品工业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的成绩
(一)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指标全面创新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驱动下,我市食品工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10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640亿元,比2005年187亿元,增长242.25%,年均增长27.90%;销售收入620亿元,比2005年186亿元增长了233.33%,年均增长27.23%;利税总额105亿元,比2005年35亿元增长200%,年均增长24.57%;利润总额35亿元,比2005年8.7亿元增长302.30%,年均增长32.10%,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速度在24%以上,说明“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食品工业是健康、持续、高速发展的。
(二)食品科学技术较快发展,加工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市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校相结合,实施了一批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重点对稻米、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果蔬、肉制品、奶制品、调味品等的重大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进行研发,攻克了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超微粉碎、生物酶解、微波干燥等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冷却肉、浓缩果汁、玉米变性淀粉、大豆分离蛋白等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重庆啤酒集团、重庆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重庆红九九食品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研制或引进了一批包括48000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36000瓶/小时不含气饮料塑料灌装生产线、1800包/班的方便面生产线、4200袋/小时的牛奶无菌包装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双瓶吹瓶机、多层共挤设备及纸浆模塑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食品加工装备,缩短了我市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个别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时期,随着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食品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随着一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据质监部门统计,各类产品抽检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如通过对我市20强骨干食品加工企业调查,均通过ISO9000及HACCP认证;有9家企业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107个产品获重庆著名商标,居西部地区第二位。
(四)企业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发展态势,民营企业发展加快
“十一五”时期,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重庆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食品工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食品企业发展壮大,成长起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名优产品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同时,一批外资和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在食品工业中已具有重要地位。全市食品工业已形成以大企业集团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一批产值过亿、经济实力强劲的优势企业相继凸显,据2009年末统计,重庆市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民营企业占84.09%;股份制企业占8.98%,两者合计93.07%,说明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已居绝对主导地位。
二、重庆市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
2010年重庆食品工业在全部规模以上的635户企业中(上半年统计)实现年工业总产值上亿的大中型企业有92户,仅占企业总数的14.4%。我市食品工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型企业少;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三是生产集中度不高;四是产业集群优势尚末体现 ;五是市场开拓不力,本地消费品市场被外地产品大量抢占。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传统食品比例大
尽管部分大企业“十一五”期间在科技研发应用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局限,科研投入不足,产品研发滞后,新产品产值率低,传统食品所占比重较大,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三)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我市有丰富的农产品、畜禽产品资源,但仍然以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例如,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新开发的综合利用产品不多,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大豆加工基本上以油脂和饼粕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卵磷脂、异黄酮等深加工少。肉产品结构“四多四少”的现状依然存在,即:白条肉、冷冻肉多,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生肉制品多,熟肉制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粗
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四)特色食品区域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重庆有众多区域优势的特色食品,如:榨菜、火锅底料、豆鼓、板鸭、桃片、米花糖等,其名声享誉国内外,但国家级品牌只有9个。
市场整体开拓能力弱,缺乏品牌领航,市场丢失严重。重庆素有“猪肉王国”、“柑桔之乡”的美称,但是我们还缺乏国家级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和果汁深加工企业。
三、“十二五”重庆食品工业发展机遇
(一)全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强大
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大政方针,近20年来,许多省市出台了各有侧重、令人鼓舞的政策、规划和措施。如黑龙江省根据区域优势,以发展绿色食品为主导,重点是奶制品、大豆制品、牛羊肉加工等,到2000年,该省已培育出国家级绿色食品企业近百家;河北省在90年代将食品工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扶持大型龙头企业,以河北华龙集团为代表的乡镇小企业,迅速成长为销售额达30亿元的粮食加工企业;山东省已多年位居食品工业大省第一位,其最大特色是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龙头企业,全省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如寿光蔬菜集团,鲁花花生油等。寿光市全市搞蔬菜,产业链延长,特种蔬菜、保鲜蔬菜、速冻蔬菜,深加工带动种植业稳定发展,产品畅销全国。全国各地的成功经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食品工业向前。全国食品工业2009年工业总产值已越过4万亿。重庆食品工业在西部12省市中位居6位,仍需加快发展。重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巨大的市场
空间,重庆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重庆城镇化水平提高,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市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2008年15217.73元;2009年16990.30元,增长2.5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008年4418.34元;2009年4576.23元,增长3.57%。全市农村人口平均每人年收入2008年5443.73元;2009年5798.81元,增长3.5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008年1537.59元;2009年1542.12元,增长0.045%。由于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更多的居民群体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过渡,居民消费总体上将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生活质量转变;随着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观念将发生较大变化,对名牌消费将更加注重,食品结构更加追求营养健康、优质安全、方便休闲,从而为重庆食品工业拓展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重庆农业发展迅速,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原料
重庆位于自然资源密集的产业带中心,居亚热带温润气候,四季分明,适应农作物生长,重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08年统计,重庆粮食总产达1153.20万吨、油料35.68万吨、烟叶85513吨、蔬菜994.53万吨、茶叶24613吨、水果193.28
万吨、牛奶77824吨、禽蛋41.29吨、水产品190600吨、肉类总产量177.58万吨。重庆素有“猪肉王国”、“柑桔之乡”、“榨菜之王” 的美称,著名的“荣昌猪”名列中国三大猪种之首;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柑桔优良产区,产量居全国第8位。重庆直辖以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措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狠抓粮油、蔬菜及主要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到2009年,重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13.1080亿元,比2008年提高4.79个百分点。农业的迅速发展,为重庆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四)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加速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在中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2010年,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首次把重庆提升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肩负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重要使命。食品工业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是惠及“三农”的中坚力量,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设立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十二五”期间,重庆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依托农业生产,反哺农业生产,继续调整食品工业结构,培育和支持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总体水平;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培育食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集群;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扶持名、优、特、新产品,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促进重庆食品工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2015年)
1、必保目标:到2015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番,完成工业总产值1280亿元,年均增长14.87%;销售收入1240亿元,年均增长14.87%;实现利税总额170亿元,年均增长10.12%;实现利润总额52亿元,年均增长8.24%。
2、奋斗目标: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年均增长23%;销售收入1745亿元,年均增长23%;利税总额210亿元,年均增长15%;利润总额70亿元,年均增长15%。
3、科技进步:全市食品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逐步达到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接近本世纪初国际水平,主导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建立起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4、企业规模: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食品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20亿元以上的2个,50亿元以上的2个。
5、名牌食品:争取达到20个中国驰名商标,150个重庆著名商
标。
五、“十二五”时期,重庆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
根据我市资源条件,区域布局和发展趋势,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综合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造提升传统食品行业,开发培育新兴食品行业。
(一)重点发展肉类、乳品、果蔬三大行业
1.肉类加工(含屠宰):肉类加工历来是重庆食品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2010年预计产品销售收入可达90.60亿元,是2005年的3倍多,增长了216%(2005年该行业销售收入29.61亿元)年均增长25.08%。因此,重点发展肉类加工产业,仍是“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发展速度定为年增长率20%,努力培育一家国家级肉类加工企业,到2015年该行业销售收入可望达225亿元。该行业要坚持“经营产业化;营销连锁化;品种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原则,引导今普食品、钱江食品、桂楼实业等加工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重点发展冷却肉、切割肉和冷链运输,逐步提高熟肉制品的比例;大力发展低温肉制品、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积极发展皮革、肠衣、猪
鬃、羽绒等畜禽副产品加工业。主攻真空处理、冻结浓缩、品质评价、食品掺假鉴定、消毒保鲜、清洗消毒等关键技术。肉类加工重点布局
在大渡口、巴南、涪陵、万盛、铜梁、梁平、城口、开县、巫山、酉阳等区县。
2.乳及乳制品加工液体乳是人类食品中最具营养的食品之一,“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因此,无论儿童、中老年人群都急需乳及乳制品补充体内营养。发展液体乳及乳制品加工业既有广阔的市场,又是“健康重庆”的举措。“十一五”期间,乳及乳制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预计2010年产品销售收入可达14.8018亿元,比2005年的4.4384亿元增长了234.25%,年均增长27.30%.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25%,到2015年该行业销售收入可达45亿元,为重庆及周边的居民提供更多新鲜、更富营养的乳及乳制品。 “十二五”期间,该行业要坚持“联合开发、合作经营;扩大规模、保证供给;培育龙头、建设基地”的指导原则,依托重庆市天友乳业有限公司(含重庆市天友乳品二厂)重庆梦工场乳制品有限公司等乳品加工企业,开拓液态奶和奶饮料发展领域,重点发展脱脂奶、低脂奶和脱脂、低脂发酵奶。鼓励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拓宽发展思路,不断壮大重庆的乳品加工业。乳及乳制品加工重点布局在渝北、南岸、江北、万州、丰都等区县。
3.果蔬加工:重庆的蔬菜、水果加工业由于其资源丰富,历来是食品工业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重庆的蔬菜年产1000多万吨,水果年产200多万吨。其中榨菜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酱腌菜之一;同时,重庆又是世界确认的柑桔产地之一。丰富的果蔬资源为其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05年重庆蔬菜、水果、坚果加工业的销售收入仅为9.571亿元,到2010年预计达41.46亿元,增长4倍多,年均增长34.07%.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蔬加工业,占天时地利之优,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果蔬加工业可以年增长25%速度发展,在2015年,该行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可达到1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果蔬加工业以“增加收入、加快发展;扩大规模、创造优势;增强特色、提高效益”为指导方针,依托涪陵娃哈哈有限公司、重庆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重庆三峡果业集团、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支持优质矿泉水、果蔬饮料、果酱、罐头等产品。重点发展榨菜加工业,支持鱼泉榨菜、涪陵榨菜等榨菜加工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培育壮大“乌江”、“鱼泉”两大品牌;大力发展速冻、保鲜菜、食用菌,积极开发果蔬汁、果蔬粉、洁净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等新产品;加大野生、特色蔬菜的加工力度。用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来改造提升果蔬加工业的工艺水平,主攻真空脱水干燥、榨汁浓缩、剥皮除核、皮油提取和芳香液回收、无菌包装等关键技术。果蔬加工重点布局在南岸、渝北、万州、涪陵、长寿、合川、壁山、丰都、忠县、奉节等区县。
(二)改造提升酒类制造、粮油加工、调味品加工三大行业
1.酒类制造: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针。重庆的白酒以浓香型“诗仙太白”和小曲清香型的“江津白酒”为主要品牌,2010年预计销售收入达21.1亿元,是2005年的近3倍,平均增长24.49%。建议“十二五”期间,大力培育上述两大品牌,使其年增长达18%,到201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白酒制造业应积极开发低度酒、优质酒、果酒等新产品;主攻生物发 酵、沟兑调配、蒸馏处理、产品包装等关键技术。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啤酒生产地,重庆啤酒也是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预计销售收入16.97亿元,是2005年的1.6倍,年均增长9.95%。2010年重庆啤酒集团公司由于股权变化,形成外资控股,势必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建议“十二五”期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4.7%,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 以上。同时,啤酒企业要积极开发冰啤酒、暖啤酒、菠萝啤酒等新品种,搞好资源综合利用。酒类制造重点布局在大渡口、九龙坡、万州、江津、永川、合川、南川、潼南、大足、荣昌、垫江等区县。
2.粮油加工:按照“保护生产能力、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品种结构、改良提高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发展思路,立足人和牌、香桂牌等品牌,重点发展以大米、玉米、小杂粮为主的粮食加工业;积极发展以红薯、马玲薯、木薯深加工为主的薯类加工业,依托新涪食品、重庆油脂公司、帅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以精炼菜籽油、调和油、色拉油、特种植物油为主的油料油脂加工业,培育壮大“红蜻蜓”、“帅笑”品牌;主攻分离提取、营养素注入、净化分拣、包装防氧化防虫害等关键技术,重点在提高粮油加工工程化水平、装备和工艺技术改造、产品系列化和深加工程度,原料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粮油加工重点布局在九龙坡、渝中、万州、涪陵、万盛、黔江、江津、梁平、云阳、奉节、巫溪、彭水等区县。
3.调味品加工:以“找准方向、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能力;拓宽领域、提高档次”为发展原则,重点发展以火锅底料为主的复合调味品、川菜调料、豆鼓、豆腐乳、豆瓣酱、麸醋、酱油等名优产品,大力发展酶解动物蛋白、呈味核苷酸等新型复合、天然保健调味料,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各类香辛料与传统酿造调味品的融合。主要支持以重庆飞亚实业公司为主的味精、以重庆红九九食品有限公司为主的火锅底料等产品的发展。调味品重点布局沙坪坝、江北、渝北、南岸、涪陵、万州、铜梁、綦江等区县。
(三)开发培育特色风味方便食品(含糖果糕点)、营养保健食品两个行业
1.方便休闲食品加工:坚持“企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加工深度化、经营连锁化”的发展方针,重点培育重庆顶益食品有限公司、重庆有友实业有限公司、重庆江津米花糖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步伐;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档食品加工、营养方便专用主食、传统方便主食和速冻食品等新的发展领域,加大各种用途保鲜食品、快餐食品的开发,普及推广先进适用的挤压成型、营养成分浓缩保质、口味增浓和调节、保鲜速冻、连续自动化、产品质控和安全包装等关键技术,提高方便休闲食品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方便休闲食品重点布局在江北、南岸、渝北、长寿、合川、铜梁、荣昌、武隆等区县。
2.营养保健食品加工: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的方法开发有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市场前景好的营养保健新产品,开拓功能因子明确,作用机理清楚,临床效果稳定的新一代保健食品新领域;重点开展增强免疫力食品、抗衰老食品、心脏血管疾病患者专用食品、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减肥食品和儿童益智食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营养保健食品重点布局在巴南、北培、黔江、大足、荣昌、壁山、垫江、开县、秀山等区县。总之,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食品工业发展形成332格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重庆市食品工业成为一个工业领域的强盛分支。
六“十二五”时期重庆食品工业发展的措施
(一)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一是要调整好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销售收入占到全市食品工业的50%左右。促进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二是要调整好的所有制结构。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原有的国有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进行改制,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实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食品企业,重点关注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其构建宽松、平等、规范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对食品工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1.在加强食品科技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化。同时,加速食品工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2.鼓励和支持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科技开发的主体。3.广泛开展食品工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把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
(三)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食品工业发展原料需求
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和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生产,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加工原料基地。1.大力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专业化的加工原料供给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2.加强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种保障。3.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以“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投资入股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食品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
(四)、培育和壮大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扶持优势龙头企业,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2.要通过联合 、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培育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 心竞争力。3.要积极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获得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促进产品出口。4.要对龙头企业在立项、基地建设、原料收购、批发和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五)、努力打造食品工业驰名商标、著名品牌
1.要加强对优秀传统食品商标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商标,推动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升传统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2.加强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培育和扶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3.要充分利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加大对中国驰名商标的保护。4.完善品牌培育保护政策。对拥有国家及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允许其广告费用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建立科学规范,市场化的名牌产品测评机制,免费实施市级名牌产品的评选并予以公开发布,对假冒我市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打击。使我市名牌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得以稳步推进。
(六)、实施安全标准 确保食品安全
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标准体系,鼓励食品加工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关注食品加工原料源头的质量安全问题,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强化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大力开展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规范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行为;全面启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建立自律机制。在食品安全领域实现生产标准化,流通现代化、市场规范化、监管法治化、信用普及化。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7%以上。
(七)、建立强有力的食品监管体系,齐抓共管、通力合作
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工业发展管理体系。由市政府综合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市食品工业发展协调会议机制,对食品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负责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切实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食品工业的监管和协调,以求重庆市食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再创辉煌。
重庆市食品工业协会
2010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