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近年来重庆小面跨江过河、席卷中国。在素有“中国面食之乡”之称的山西,重庆小面的一夜爆红,致使当地的一些面食摊馆门可罗雀,正引发政府、业内对山西面食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重庆小面的成功,得益于重庆小面的老板们在顺应市场变化的同时,不断挖掘传统小面潜力,把小面做深、做透,做到了极致。作为重庆人日常的饮食,近些年来,重庆小面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口味日臻丰富和完善,以重庆特有的麻辣为主,形成了从单一的小面到如牛肉、鸡杂、肥肠、杂酱,三鲜、酸菜等各类小面系列。与此同时,各家小面老板不断发掘小面历史,传承和创新作料、汤料配方,形成风格各异的小面文化。而这些,是包括有“中国面食之乡”之称的山西面食所不具有的。
在我市,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不在少数,但除为数不多的几个休闲食品、火锅底料、榨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外,更多的食品只在范围有限的区域销售,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销售不见增长,规模不见扩大,有的甚至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对此,不能说这些企业不努力,不能说这些企业不想发展,但是,至少可以说这些企业在挖掘产品潜力上做得不够,在把产品做深、做细、做透、做新上努力不够。
把产品做深、做细、做透、做新,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注重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发现和挖掘产品的潜力,在从原料、生产、技术到营销、服务、文化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的做到尽善尽美。相信,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一定是在精、深、细、新上做得最好的产品。
重庆小面一如重庆其他食品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