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虫曾被用于口红
胭脂虫红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认可和批准,没有健康风险。虽说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它可能使部分哮喘患者过敏,但这是因为患者体质对外界某些环境因素过于敏感,并不是胭脂虫红的错。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严敖金接受国内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胭脂虫在国内很少见,胭脂虫红主要靠进口,因此价格非常高。据青岛一家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张先生称,胭脂虫红的主要进口源来自南美洲,是我国认可的食品添加剂,每公斤价格在2600元左右。
那么,胭脂虫到底是什么昆虫?
在动物学分类中,胭脂虫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半翅目,这种寄生性昆虫靠吸取仙人掌的水分和营养为生,仙人掌上一块块毛茸茸的白色斑点,就是胭脂虫扎堆在那里。墨西哥和南美洲是它们主要的活动场所。
胭脂虫个头很小,一般只有5毫米长,背面有白色丝线状覆盖物。如果你用手让成年胭脂虫“血溅当场”,流出的红色液体,就是被用于提取草莓饮料等食品中的胭脂虫红(也称胭脂红酸)食用色素的原料。这种色素的提取方法,是先把成虫晒干,再将其磨碎后置于60~70℃的水中浸泡一天,就可以用了。
和很多食品添加剂一样,食用色素也有天然和人工合成之分。天然的食用色素有三大来源,恰好是地球上的三大生物类型——动物、植物、微生物。
事实上,胭脂虫很早就被用于制作染料。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森林与人类》杂志曾提到,早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就把胭脂虫从美洲带回欧洲养殖,并用作染料,产 销量还十分可观。口红等化妆品也经常用到胭脂虫红。
除了胭脂虫红,还有一种名为“紫胶红”的动物色素也出自昆虫之身,这种色素是从紫胶虫的分泌物中提取的,纯度高、着色给力、稳定性好,使它比其他天然食用色素更有优势,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局)曾于1984年,发布了紫胶红色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
值得指出的是,色素“胭脂红”与“胭脂虫红”的名字虽然近似,品性却相去甚远。前者是人工合成的色素,有致癌作用,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都禁止将胭脂红添加到食品中。我国虽未全面禁止,但也严格控制它的用量和范围,肉类和水产类食品就是它的“禁地”。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尚没有法规来限制胭脂虫红的使用。
植物色素“人缘”一般
色素家族中的植物色素,可以取自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几乎各种水果和蔬菜中都有,可以说是一类十分“亲民”的色素。一般来说,植物色素染出来的色调比较自然,吃起来也更为安全。桑葚、番茄都常被用于提取色素。
虽说植物色素很健康,但它的“人缘”一般,因为几乎每一种植物色素都只能给极少数的物质染色,染色效果也不明显,不仅色彩不够鲜艳,染不上、染不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不过,植物色素应用不广的最大原因还是生产成本高。由于色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微乎其微,分离和纯化的难度较大。另外,好不容易提取出来的植物色素也会变质,容易随着空气、光、热的变化而“把持不定”。生产、保存它们都要花不少银子和工夫。所以,植物色素虽然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却不常被用作着色剂。
还有微生物色素,由微生物发酵制得,豆腐乳的红色就来自红曲霉产生的红曲红。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根据环境条件(温度、空气成分、光等)不同,产生的代谢产物也不一样,其中不乏有毒的种类。这就需要对发酵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否则美食也会变成毒药。由此可见,要保证微生物色素吃得安全,压力还是挺大的。